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源 >  >> 
【考据】《崩坏3》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4章-(2) 百事通
来源: 哔哩哔哩      时间:2023-06-28 03:48:17

前排说明

此系列为对《崩坏3》主线以及相关剧情中所引用/化用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的考据整理。待整理完毕后会以网盘形式分享我搜集到的电子书资源。

部分内容会附带一些点到为止的解读(仅代表个人观点),毕竟有些内容还是有点晦涩的,需要一些创作背景之类的知识辅助理解;同时也欢迎不一样的见解。

大部分都只标明出处和进行基础释义,以免造成观点的先入为主,避免越俎代庖剥夺属于每个人的主动思考的乐趣。


【资料图】

本意是为大家理解剧情与独立思考提供方便;若通过这一渠道能够增长见识,拓宽眼界,自然更好,我做的事也算有价值。

*【该内容也将由我本人(虎扑同名)同步发布于虎扑「崩坏3」专区,以及B站文七传个火——文七老师的崩坏3主线剧情直播录像下评论区的笔记,但因B站的编辑功能问题,内容会有一定修改。

如果希望对于崩坏3的故事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和理解角度,那在此强推文七老师

.哲学方面自认没那个能力,所以就不做了,但同样会根据文七老师的解读,单独整理出相关的参考书目。】*

系列目录

【考据】《崩坏3》主线剧情阅读笔记-间章&第32章

【考据】《崩坏3》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3章-(1)&(2)

【考据】《崩坏3》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3章-(3)

【考据】《崩坏3》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4章-(1)

【考据】《崩坏3》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4章-(3)

【考据】《崩坏3》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5章-(1)

【考据】《崩坏3》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5章-(2) 

正文

1.「就这样,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有限的梦在无限的灵魂的汲取下逐渐干涸,再无法滋养任何愿望。」

「于是,做梦的人迈过干瘪的躯壳,隐约感受到了宇宙的声息和形状。」

——博尔赫斯,《虚构集》,环形废墟

注:相较于层次的架构、表达的主题和其中的哲学内涵,《环形废墟》的故事并不算复杂。

仅就《崩坏3》相关,姑且提取出其中两个主题:「虚无与荒诞」以及「死亡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要说的并不是严格的对应,而只是一种思考的倾向。

在《环形废墟》中,「虚无与荒诞」体现在“幻影的嵌套”和“对真实的颠覆”:一开始,各种描写都在有意无意地表明魔法师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尤其是当魔法师创造的幻影少年出现时,这种真实在虚幻的衬托下更加明显。但在最后,魔法师没有被火焰吞噬,原来他也是一个被他人创造出来的幻影,少年则是幻影创造的幻影,“幻影的嵌套”形成了一条向上追溯的轴,每一层级都是由其上一层级所决定,由此形成了“对真实的颠覆”——魔法师的人生与存在就已经如此荒诞,如果一直向上追溯,便可能会形成一种足以摧毁一个人认知的怀疑:如果整个世界是一个幻影的轮回,形成了无始无终的嵌套闭环,这又将是何等的虚无。

而「死亡意识」则是在强调“死亡”的重要性,强调一种积极的死亡观:在无限的虚无与荒诞中,唯有真正的死亡,才能让人确认自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唯有真正的死亡——无论形体还是精神——才能迎来真正的解脱。死亡在虚无与荒诞中,给予人类最后的意义与尊严。魔法师求死未死,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冲击,除了知晓自己的存在性质,更多的、让其惶恐的是意义的丧失。(有些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正因意识到自己的“有死”,意识到人类的有限性,人类才确认了自身切实存在于世,并由此获得精神的觉醒和生活的动力。)

【结合剧情,「终焉」的轮回和「圣痕计划」的实现手段(而非核心理念,那是另外一个层次)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虚无与荒诞」,而爱衣的观念与选择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死亡意识」。

爱衣想要的结局,就是(求死得死的)魔法师的结局: “那做梦的人”就是魔法师。在他的梦中,“被梦到的人”,也就是那个由他创造的少年“醒了”(具有灵智,真正地活了过来) 。

爱衣这位“魔法师”希望被圣痕计划捕获的人们,希望这群“少年”醒来,不再作为幻影,而是有血有肉的活人。即便这需要她奉献出全部,直至灵魂干涸。 

但对她来说,这是「死得其所」——她可以“迈过干瘪的躯壳,感受到宇宙的声息和形状”,感受到这个生生不息的「人的世界」,感受到自己的意义何在。这便是所谓的「死亡意识」:在虚无与荒诞之中,死亡予生命以意义、隆重和尊严。(某前天命大主教:我会用自己的死亡来向她证明,真正的「自愿去死」,真正的「死得自愿」,对生命而言,究竟是怎样壮丽的一个休止符。) 

因此,爱衣最终被圣痕计划捕获,反倒让她得偿所愿——这是对她的认可。但这时的魔法师还是“求死”时的魔法师,还未知晓自己也是幻影。 

这最后一步,由「事实」补完——她是故事中的角色,被编剧创造出的角色。 

不得不说,这还真是一种巧妙的化用。形式上同构,表达的东西虽在终点相同,但所走的路径是相反的—— 

正因为爱衣是故事中承担了“打破第四面墙”位置的角色,所以她本身反而不用打破第四面墙。在故事里,她通过最后的死亡反倒真正脱离了幻影。】

2.「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周易》·乾卦·《易传》·《彖传》·《上彖》

注:《易传》本于孔子,成于孔子后学,相当于解释《易经》的论文集,《经》与《传》共成《周易》。 

此句来自《易传》的《上彖》对于「乾卦:元,亨,贞,利」“元”的解释,意为:蓬勃盛大的乾阳元气,是万物创始化生的动力,其统领亦融贯于自然的运行。

1. 乾元——“天”的元始之德,即充沛宇宙间、开创万物的阳气。以季节为喻,犹如春天景象。《尚氏学》曰:“乾元者,乾之元气也,于时配春。” 

2. 统天——统,统领;天,即言“大自然”。

【灰蛇的意思大概是说:对于已然沉入梦境的人来说,梦中世界就是“天”,圣痕计划的力量就是“乾元”(毕竟完全取材自人类和真实世界),这和人类对现实世界结构的认知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后面说“如果没有外力介入,那会是一个完全理想、不存在任何破绽的彼岸世界。”】

.月之版本更新后,我们看到终焉虫虫的超限武器名为「无名之境:万物资始」,来源有二,其一如上,另一个很明显就是《道德经》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

3.「人类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这个太多了,细致考察溯源也没什么必要。

在各国各民族的史书中,各类故事传说中,人文社科相关的理论和书籍中,小说中,影视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情境和言论,是近乎「俗语」的一种概括性表达。

4. 心理学相关

芽衣在梦境中的剧情涉及心理学当中的「认知理论」以及相关的心理学效应。

比较明显的几个有:

定型化效应(一般指刻板印象);

沉锚效应(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晕轮效应(人们在交往认知中,会因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而忽略其他的品质和特点,形成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推断,造成认知偏差);

暗示效应(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合);

定势效应(“有准备”的心理状态将影响后继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趋向、程度以及方式);  

感兴趣的话各位可以自行了解。

5. 梭罗,《瓦尔登湖》 

Ⅰ.「不管是睡觉、或是其他什么心不在焉,每个人从中清醒之后,都需经常重新确认罗盘上的方向。」

「不要等到我们迷了路,或者说,不要到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才开始发现我们自己,认识我们的处境,认识我们关系的无穷范围。」

——村子

【这段内容可以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就算结合剧情也是。

当然,如果真要往深了说,也是在说芽衣的故事了,毕竟在这段剧情里,芽衣刚刚走出迷梦。实际上,就这个角度来说,这段话几乎是完全针对芽衣而来的。父亲的变故、律化、再到后来的罪人挽歌(星冰乐是罪人挽歌的延续与反思,反思的成果在薪炎永燃和奥托篇)、乐土与后乐土,芽衣人生中的几乎每一次重要转折,都可以套上这段话。几乎每一次,都是完全击碎了芽衣已经建立起来的环境和自我,等同于失去(或者快要失去)整个世界(尤其是罪人挽歌时期和虫虫的决裂),所以不得不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所在与方向。每一次变故都是如此的突然而令人绝望,每一个选择都是残酷的非此即彼。】

Ⅱ.「很久以前,我丢失了一只猎犬、一匹枣红马、还有一只斑鸠,至今我还在追寻它们的踪迹。」

「我向许多旅客表达对它们的牵挂,描述它们的踪迹、以及它们会响应怎样的呼唤。」

「我曾经遇到过一二人,他们曾听见犬吠、马奔,甚至看到了斑鸠隐入云中。」

「而且他们也急于追寻它们,就像是他们自己弄丢了它们一样。」

——经济篇

【这一句就是在原文中也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至于我个人的看法,算是自己的读后感与各种解读的综合产物吧。

联系上文来看,这段是梭罗在说“自己对过往生活的想法”时,所举出的一个事例。但“猎犬、枣红马和斑鸠”这有些奇妙的组合应该是“指代”意义大于“真实”意义的。

而再结合节选内容的第一段中,梭罗以生活态度为标准,将自己和他人进行了对比和归类的内容,可以大概这样得出这样一种理解——

猎犬、枣红马和斑鸠,无论具体代表什么,都可以统一指“人们认为自己真正重要的、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这样的东西,人才会始终在追寻。但这样的东西又往往是难以真正意识到的,绝大多数时候,人都是在长久地失去(或者说要么从未意识到,要么被长久地遗忘在了某个角落)之后,才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之下重新拾起。因此,才有后面“曾经遇见的,曾听过犬吠、蹄踏,看到斑鸠隐于云中的一二人”,也才会说“他们也在急于追寻它们回来,像是自己弄丢了一样”。这一二人就是那少数能和梭罗一样,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重要的,但也已经遗失的东西,且正在追寻的人。

放在《崩坏3》的剧情里,我们可以顺承这种理解,将其看作对芽衣“成长的成果”的一种总结。芽衣刚刚在梦境之中又问了一次心,并且和曾经的无数次问心之旅一样,最终都成功走出来了;也就是说,这是她站在一个暂时的终点向后回望自身足迹的感叹——她也曾有过如此迷茫,但一路走来,她找到了,哪怕只是些许踪迹。

而在结构上,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认为是对「探寻始源」的一种铺垫,这也是芽衣当时迫切的愿望。毕竟「始源」也代表着「真我」,而现在「始源」存在未明,芽衣又是十三英桀的继承者、在「真我」之路上是走得最远,理解最为深刻的人之一,探寻「始源」和「真我」的任务几乎必然也只能是由芽衣去完成,这与原文的指代是具有一致性的。】

.好想让灰蛇读出来啊……反正在「间章-圣痕计划」里,灰蛇已经读过另外的《春天》和《室内取暖》两篇了,让他多说点话,多念点诗啊、散文啊之类的,别浪费这么好的声音啊kora!

6.「于万物主宰有大信心者,可以吃一切存在之事物。」

——《吠陀经》

【可以大致理解为“无需顾虑什么,一切事物皆可为我所用。”

而在这段剧情里,通俗来讲就是:最后一票了,顾虑那么多也没什么用,能动用的力量资源全用上,干就完了()

也可以认为在面对问题与挑战的态度这个角度上构成了对维尔薇“只要我愿意,那我就可以”的一种继承。】

.在《瓦尔登湖》的「更高的规律」一篇,梭罗也曾谈起他本人对《吠陀经》这句话的理解(虽然这不是他的主要问题,只是和他探讨的主题相关。不过以稍微有些整蛊的角度说,梭罗的语境倒是更符合特斯拉博士的吐槽,即原本是「厨房标语」)

7.「人类才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注:这是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

【虽然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康德。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构成了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延伸和超越。剧情里自然也是更偏向康德了。

这里推荐观看文七老师的视频:【YYGQ动物园】其实人人都是“绘世者”——格蕾修,从一张白纸到头顶的繁星

顺便给出个人的一点小小建议:在观看文七老师的视频时,不要抱有太强的目的性(比如为了搞懂某个情节,或者为了一个定性的结论)。跟着老师的思考路径和推理过程——如何从点切入,形成一条逻辑链,然后让论证说明更加立体——往往是更有趣,收获也更多的。】

特殊

1.「超限数」

超限数(transfinite numbers)是大于所有「有限数」、但「仍不必定绝对无限」的基数或序数,分别叫做超穷基数(transfinite cardinal number)和超穷序数(transfinite ordinal number)。 

超限数的研究是根据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自从1883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建立集合论以来,集合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研究对象中,更多的是无穷集合,用什么样的数刻划无穷集合元素个数的无穷程度成了研究无穷集合的一个重要问题。十九世纪末期,康托尔首先进行了超限数的研究,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使超限数的思想和方法成了今日数学的基础。 

术语“超限”(transfinite)是康托尔提出的,他希望避免词语「无限(infinite)」和那些只不过「不是有限(nonfinite)」的那些对象有关的某些暗含。当时其他的作者少有这些疑惑;现在被接受的用法是称超限基数或序数为无限的。但是术语“超限”仍在使用。 

2. 黑渊白花的吟唱

「我是前往地狱的黑,我是来自天堂的白;」

「诞生自创世之前,存在于湮灭之后;」

「我要将乾坤倒转,令秩序重归人间。」(新)

——第二额定功率·圣枪逆流

「我是吞噬一切的黑,我是孕育一切的白;」

「诞生自创世之前,存在于湮灭之后。」

——第一额定功率·圣枪绽放

「我是来自深渊的黑,我是降自云霄的白;」

「诞生自创世之前,存在于湮灭之后;」

「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

——第零额定功率·圣枪百岁兰

【小吐槽:比较宗教的东西就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神圣”的背景加成,确实会显得有些中二。所以本来也不想说这个的……】

注:先说一下新加的一小句:「我要将乾坤倒转,令秩序重归人间。」

没什么特别需要说的,是一种相当“英雄式”、“圣人式”的发言。最接近我们的当然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了。

主体部分就很明显了,黑渊白花的所有吟唱就是对第零额定功率的吟唱词进行了“同义替换”,而第零额定功率的吟唱明显是源自《圣经·新约·启示录》中的【21:6】一节,并模仿《圣经》的行文进行了改编扩写:

其中:

阿拉法(A/α)和俄梅戛(Ω/ω)分别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就寓意上来说,一般将二者视作一个成对出现的整体,代表了—— 

开始和结束(both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从头到尾(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某物的本质(the essentials of something); 

第一个和最后一个(the first and the last); 

最重要的部分、基本要素(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he basic essentials)。 

【这些就是单纯地对应「黑渊白花」的特性了。】

.应该也有《神曲》的影子。因为《神曲》和阿波尼亚高度相关,所以这里就直接把阿波尼亚身上的身躯要素一次性说完了。 

在阿波尼亚身上,一共引用了三句《神曲》地狱篇的内容—— 

「行向至深」PV里的两句应该都挺熟了: 

「由我,踏入哀愁之城」 

「由我,堕入永劫之苦」 

而在「往世乐土」第三章(是英桀试炼,不是主线)的剧情里,阿波尼亚为芽衣打开至深之处的终尽之门时(就是揭示爱莉是“第十三律者”的时候)还有这么一句(在乐土的加载界面里也有概率刷出来): 

「在我之前,没有任何造物存于世间。倘若有什么永恒不灭,那么它正在我的身躯中沉降。」 

都是《神曲》地狱篇-第三章的内容:

【从《神曲》的角度去看阿波尼亚——她的能力让她成为“活着的地狱之门”,而她自己同时也是走入地狱之门的人。】

3. “存在主义一系”虚数怪物: 虚树使骸·播妄苗/此间笼&虚树神骸·存在主义

(1) 先说「此间笼」和「存在主义」吧。

因为这两个的原型我很确定,就是「旧日支配者」乌素姆。「此间笼」就是飘在「存在主义」最终阶段四周的小怪,能作为单独小怪出现。

【顺带一提,《迪迦》里「齐结拉」的原型就是他,说起这个各位应该非常熟悉。】

当我们都在被「存在主义」这个名字吸引了注意力而苦思的时候,不妨看看怪物最直观的形象—— 

「不知为何,这东西就像一株巨大的植物,有无数苍白而肿胀的根,从一枝球状树干中分岔出来。这枝树干半掩着,顶端有一个朱红色的杯子,就像一朵畸形的花;从杯中长出了一个珍珠色小精灵的身影,形体精致美丽而匀称。」

「此间笼」就是珍珠色小精灵的形象,「存在主义」本体(尤其是最终阶段)就是乌素姆的形象。 

乌素姆也被称为“拉沃莫斯的沉睡者”、“火星之神”。其能产生一种致幻芬芳,将受害者变成他的奴隶。【还是联想齐结拉即可】

陷入幻觉的人会把他认知为上述模样的巨型植物,但其真正的面目无人知晓。他拥有漫长的寿命,过着一千年沉睡、一千年活动的无止境循环。

(2) 现在就可以说说「播妄苗」了。

这玩意儿最先单独出现,那个时候看外形也不是很清楚,只能以「神经毒素」这个机制为主进行推断,导致我一直以为是蝎子、章鱼或者能释放神经毒素的植物之类的东西……

【但还真是因为这个才会往齐结拉那个方向想,属于是形成闭环了......】

但「存在主义」验明正身以后,基于上述内容的基础,这个东西就很好理解了。根据名字、外形和喷洒「神经毒素」的技能,直接按「字面意思」理解就好——

乌素姆植物形态的幼苗/分身,负责散布那种致幻的芬芳。 

【也就相当于《迪迦》里开遍地球,形似百合,让人陷入美梦的小株齐结拉】

(3) 关于设定内涵的一些猜想 

【文七老师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在【直播录像】崩3主线34章part2——打完聊了点关于32~34章的想法的p4的36:32往后】

「播妄苗」的问题姑且算是解决了,但是「此间笼」和「存在主义」的设计与其内涵仍是不太明朗的,虽然有一点想法,但还没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逻辑自圆其说,不过可以拿出来抛砖引玉(非常个人且过度解读):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其主体和对象永远在人本身。但我们现在讨论的对象是用以映射(代替)人的“人的造物”,且我们想要通达「存在主义」的内涵,就难以避免地要让实质为“非人之物”的「存在主义」成为“以人为中心八”的“存在主义”的主体——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立、一种矛盾、一种荒诞、一种问题,也就让「存在主义」成为了「敌人」。 

实际上——在能够接受「存在主义」是“存在主义”主体(或者说「存在主义」和“人”在“同一维度”)的基础上——在我们对“为什么「存在主义」是敌人,又为什么要这样设定”产生疑惑的时候,客观事实上就已经构成了对“存在主义”最主要的哲学主张的表达,即“存在先于本质”。(用文七老师曾经在阿波尼亚的节目里用过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相当直接的、简单粗暴的,甚至是有些整蛊和戏谑的表达。) “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 这就是我们对「存在主义」的认知过程。而在「乌素姆」的角度上,实际上人们对「乌素姆」的真实面目一无所知,那种巨型植物的形象只是人们在那种致幻的芬芳的影响下产生的想象。是不是也能对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而上述的所有讨论,实际上都可以转到这个问题。 

帅就完了,二次元的事你少管,不用搞那么清楚。 开(zhēn)个(shí)玩(xiǎng)笑(fǎ)。 

也许在设定内涵上(或者说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存在主义」本身就不是「神秘主义」和「虚无主义」这种级别的敌人,而是「物自指」、「无可知」和「重言式」这种级别的,对待它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客观地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主义”也不是完美的,其作为一种哲学观念、一种思想,必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弊端。而认识到这一点,从而能够更加严肃地对待“存在主义”,也就足够了。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